“未来3-5年,合资品牌份额将从40%降到10%。”王传福的一席话,放在数年前会被当作玩笑,放在今时今日却无比应景。
自主崛起,合资式微。短短几年间,中国汽车市场完成了大洗牌,自主品牌高歌猛进,合资品牌颓势尽显。一线合资被迫以价换量,二线合资则被逼到了悬崖边缘。以BBA为首的豪华品牌尚且滋润,却再也无法像曾经那样“躺着赚钱”。不得不说,新能源战略彻底改变了游戏规则,弯道超车已然成为现实——至少在销量方面如此。
败退的标志之一,便是光环褪去,溢价不再。2013年,途观2.0T卖到30多万;2023年,终端只要一半的价钱就能提走一辆 途观L。好在合资车企在华耕耘多年,拥有庞大的产品线,尚可自降身价支撑份额。这是最后一块堡垒,不容有失。
A Entry新兵
大众的做法显然是守住A级(紧凑型)阵地。在合资模式的20年黄金时代,南北大众建立起高度细分化的A级车矩阵,包括A Entry、A和A+,代表车型分别为桑塔纳/捷达、朗逸/宝来、凌渡/速腾。其中,A Entry产品基于A0平台打造,轴距加长,从而获得接近主流A级车的纵向尺寸。例如,桑塔纳、捷达与Polo Mk5共用PQ25平台,但轴距更长,且主销三厢版本。
2019年,一汽-大众将捷达剥离为子品牌,捷达随之更名为捷达VA3,换汤不换药。上汽大众则在多年后,完成了A Entry车型——桑塔纳的换代。继任者基于MQB A0平台打造,命名纳入朗逸家族,称作朗逸新锐(Lavida XR)。严格来说,朗逸新锐并非“中国特供”,其兄弟车型Virtus多年前便已投放至拉美市场。
朗逸新锐基于MQB A0平台打造,其原型车为巴西大众Virtus。
从血统上讲,朗逸新锐与Polo Plus有些千丝万缕的联系,但车身尺寸明显增加。
相比前身桑塔纳,朗逸新锐在车身尺寸方面有明显增加,长/宽/高分别为4561/1740/1494mm,轴距则达到了与六代速腾相同的2651mm。而与Polo Plus相比,朗逸新锐将轴距加长了近100mm,后排空间有明显改善。外饰设计平平无奇,一如VW品牌的其他走量产品。为了妥协行李厢空间,车尾被设计得比较高,侧面姿态不够稳重。
造型有着浓重的妥协痕迹,车尾高耸,腰线前倾,好处是行李厢空间较大——实用优先。
内饰谈不上质感,但至少摆脱了桑塔纳时代的素面朝天。在B柱以前,朗逸新锐几乎是Polo Plus的翻版。或许是受制于防火墙设计,仪表台位置较高,前向下视野一般。内饰用料以硬塑料为主,好在仪表台反光问题不算严重。人机工程延续了VW品牌的一贯水准,操作简单直观,上手毫无难度。方向盘支持四向调节,调节范围(特别是高低调节)充足,实名好评。
内饰与Polo Plus如出一辙,毫无新意。而与桑塔纳相比,朗逸新锐无疑有了质的飞跃。
相比日系,大众在数字化方面还算积极。且不论软件研发成果如何,至少门面功课做得很足,不会让客户丢了面子,“数字高尔夫”便是例证。即便是朗逸新锐这样的入门车型,车厢氛围也维持了基本的体面。液晶仪表、车机系统均为MQB平台件,而没有采用捷达品牌那样的本土化方案。车机方面,流畅度无法奢求太多,好在画质不错,逻辑简明,且手机映射支持CarPlay、CarLife和SVW Link三种协议。
8英寸液晶仪表在速腾上略显寒酸,在朗逸新锐上则是加分项。
车机支持支持CarPlay、CarLife和SVW Link三种手机映射协议,易用性没问题。
基础配置较高,6气囊、AEB、定速巡航、自动大灯等为全系标配。
考虑到车型定位和终端售价,朗逸新锐的配置水平还算不错。此次评测的自动挡低配版本配备了6气囊/气帘、AEB、LED大灯、自动大灯、定速巡航、倒车雷达、主驾6向座椅,实用配置基本齐全。
均衡≠平庸
在众多普及型(volume)品牌中,大众是为数不多的重视动态性能的车企。多年来,国产大众的走量车型虽不能说性能标杆,但始终维持着较高水准。作为Polo的近亲,国产A Entry车型继承了国人偏爱的“德味”,桑塔纳如此,朗逸新锐亦如此。
悬架形式是廉价的代名词,调校水准则值得称道,舒适性和操控性都足够出色。
舒适性
从机场取到车,缓缓驶出停车场,朗逸新锐便带给人十足的好感。轮胎滚动轻柔,没有同级别常见的粗糙感,低频路噪也不扰人。20km/h以下通过减速带,冲击圆润饱满,纵向、垂向都有不错的隔离感,并且前后轴风格一致。吹毛求疵的话,稍快速度过减速带后,前轴有一些动总带来的余振,不算特别“干净”。
进入城市道路,这副底盘带来的惊喜有增无减。各类单项冲击处理得都蛮好,下陷井盖下拽感稍强,但圆润度好,给人有韧性的印象。桥面接缝这类小幅值正坎也不构成挑战,厚实而充满能量的质感让人联想起B级车,几乎感受不到扭力梁的常见缺陷。唯独在水泥路上,连续小冲击隔离得不够充分,路感稍强。
而在高速路上,车体控制也体现出大厂水准。这里说的并不是车体控制有多么紧致,垂向运动幅度有多小,而是出色的运动流畅度。无论小起伏还是大起伏,朗逸新锐都能从容处理,运动连贯又顺畅,甚至远远优于许多中型车。前后平衡也没有问题,俯仰控制令人满意。唯独在遇到大幅值缓坡时,前轴垂向运动有一丝丝被刻意放缓的、不自然的压抑感,推测是妥协短轴距的结果。
操控性
如果以极限高低作为评判标准,朗逸新锐自然不会得到太高的分数。而若是以协调性作为标尺,朗逸新锐完全称得上(同级)出类拔萃。整体来看,入弯、出弯平衡都非常不错,几乎是前驱车的标杆。前后侧倾刚度配比偏运动,稳态略带陀螺感。侧倾阻尼恰到好处,前轴缓缓撑住,后轴跟随自然,入弯过程颇为顺从,车子就像鱼儿一样灵活。响应线性度也值得称赞,只要不是激烈的瞬态输入,车子都能按照你预期的方式扫向弯心。
当然,高扁平比轮胎注定无法提供爽快的响应。近年来,新车型的车轮尺寸越变越大,市面上已经很少见到195/65 R15这样的“胖胖胎”了。可以说,在轮胎选型方面,朗逸新锐彻底倒向了舒适性(当然也有成本),成果有目共睹。纵向极限明显偏低,特别是湿地性能让人心里没底。虽然轮胎侧向极限不高,但前后平衡的底盘扳回一城,快节奏驾驶不会有什么奇怪的地方。
操控性的好坏不应以极限高低作为标准,平衡、协调才是核心追求。
转向
与MQB A0平台的其他车型一样,朗逸新锐采用C-EPS转向机——电动助力机构集成在转向管柱上。虽然硬件形式无疑属于“廉价组”,但实际表现令人颇感惊喜。这里当然有低轴荷的天生因素,却也少不了调校团队的后期努力。应该来说,在15万元以下区间,朗逸新锐的转向手感达到了较高水平。没惊喜也没毛病,这才是大厂风范。
泊车工况下,转向力度足够轻盈,力矩波动不易察觉,并且快速抡盘几乎不会出现助力不足(catch-up)。80km/h以下,中心区力矩建立稍显平坦,连接感稍弱。相比之下,摩擦稍稍偏强,启动力矩算是适中,这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了“平”的问题,小角度输入不至于让人感觉很飘。随着车速继续提升,中心区力感逐渐收紧,100km/h以上高速行走信心不成问题。而在弯道中,转向手感也没什么可抱怨的,手力建立与横摆建立较为协调,让驾驶者心里有数。只不过,如其他VW车型那样,朗逸新锐隔离了路感中的种种细节,侧向和纵向的转向干扰几乎没有传递给双手。
动力&经济性
朗逸新锐只有一档动力配置,即1.5L自然吸气。EA211系列1.5L发动机可以说是陈旧,也可以说是成熟——可靠性好,维护保养成本较低。硬币的两面如何被感知,说到底取决于用户画像。传动方面,朗逸新锐主推6AT变速箱,代号AQ160,供应商为爱信。值得一提的是,2023款曾推出手动挡版本,但短暂销售后便已下架,告别零售市场。后续,手动版本将主要面向驾校等B端用户,详见。
EA211+AQ160的组合毫无新意,但匹配水平比前代产品有一定提升。具体表现是换挡平顺,日常行走没有明显顿挫,刚上手时居然有些“是不是在开CVT”的错觉。收油滑行或轻制动工况下,降挡阶梯感可接受,没有某些德系2.0T那种夸张的blending。低速tip-in平顺性有提升空间,扭矩介入稍显突兀,伴随传动系统敲击音,给人以廉价感。与桑塔纳相比,一项显著进步是增加了手动模式——驾驶者终于可以自主选挡了。
得益于较轻的车重(整备质量1250kg),朗逸新锐取得了亮眼的油耗表现。表显油耗为5.4L/100km,实测值则在5.6L/100km左右。工况组成大约为郊区50%、郊区30%、山路20%,驾驶风格没有刻意“经济”,特别是山路驾驶节奏较快。
宿命难改
产品层面,朗逸新锐可谓规规矩矩,整台车没有什么出格的地方,核心亮点是底盘性能。在市场终端,这款自动挡低配车型的成交价大约为7万元出头,贴近自主品牌竞品的价格区间。产品力?成熟、均衡。品牌溢价?所剩无几。然而,朗逸新锐没能给大众A Entry+A级家族带来增量。其销量份额,远远比不上曾经的桑塔纳+PQ34朗逸,更不要提如日中天的DM-i们。对于上汽大众而言,朗逸新锐之所以存在,更多只是因为按部就班的换代导入和平台迭代,除此无他。
作为汽车人,笔者个人十分认同朗逸新锐的产品形态,对其动态性能更是感到欣慰。可在“电比油低”的时代背景下,朗逸新锐恐怕没有机会为大众开疆拓土,也没有机会为品牌形象作出贡献。说直白点,难逃网约车宿命。当年英雄流落至此,不禁令人唏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