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央金融委的统筹指导下,金融监管总局在5月9日印发了《关于银行业保险业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指导意见》。
去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金融要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服务”“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为我国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指明了方向。
“科技金融”在“五篇大文章”中被放在首位。针对科技金融,《指导意见》提出主要目标:针对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务进一步增强,对研发活动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资金和保险保障水平明显提升,科技金融风险分担机制持续优化,努力形成“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
在“五篇大文章”金融产品和服务优化上,要聚焦卡点堵点提升科技金融质效。
《指导意见》明确,“科技金融要迎难而上、聚焦重点,助力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创新,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和银行保险机构结合科技型企业发展规律和特点先行先试,研发专属金融产品,为科技型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加强与外部投资机构合作,规范开展“贷款+外部直投”等业务等。
加大内部资源倾斜
从传统的金融风控逻辑来看,科技型企业轻资产可抵质押资产相对较少,信用体系不健全等问题都对银行支持科技创新造成了一定阻碍,造成许多商业银行“不敢贷、不愿贷”。
此次在《指导意见》明确,银行保险机构要将“五篇大文章”纳入战略规划和年度重点任务,建立健全专项领导协调机制,制定具体工作方案;通过加大信贷资源投入、适当下放信贷审批权限、实施差异化内部资金转移定价等措施,加大内部资源倾斜;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制度,适当提升“五篇大文章”相关业务在内部绩效考核中的占比。
近两年,银行业也在发力科技金融上也在不断加大对科创等领域的支持力度。现如今,新兴产业贷款、科技创新已成为银行信贷投放的重点领域之一。
据了解,工商银行在2023年开展“春苗行动”等专项服务,聚焦高新技术和“专精特新”重点客群,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增长近9500亿元,增速超54%。
2023年,交通银行科技金融授信客户数较上年末增长41.2%;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贷款、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增速分别为31.12%、73.95%和39.54%。
农业银行2023年年报数据显示,农业银行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规模突破2万亿元。
多家银行成立科技金融中心
“科技金融”在“五篇大文章”中被放在首位,特别是今年以来更加受到重视,已有多家银行单独成立科技金融中心。
例如,工商银行(601398)2023年设立了总行科技金融中心,初步形成总分支网点四级联动专业服务体系。3月28日,建行举办科技金融行动方案发布暨科技金融创新中心(深圳)授牌仪式。4月10日,中行表示将在北京成立科技金融中心。
回过头看各家银行在2023年年报可以发现,在金融科技领域各家都在砸入大量“真金白银”。
2023年度报告显示,工商银行金融科技投入为272.46亿元,处于首位;建设银行、农业银行(601288)、中国银行(601988)分别为250.24亿元、248.5亿元、223.97亿元;而交通银行(601328)和邮储银行与前面几家稍有差距,分别为120.27亿元、112.78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有部分银行的组织架构也出现了调整。
从员工人数方面,报告期末,工商银行金融科技人员为3.6万人,远超其他银行,建设银行(601939)、中国银行、农业银行、交通银行、邮储银行科技人员分别为1.63万人、1.45万人、1.32万人、0.78万人、0.71万人。
从员工结构来看,工商银行、交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邮储银行、农业银行科技人员占员工总数的比例分别为8.60%、8.29%、4.74%、4.33%、3.58%、2.90%。
科技赋能银行业务创新
“科技金融”、“数字化转型”是2023年银行年报中出现比较高频的关键词。
一方面,科技金融的赋能体现在对公、零售服务环节里,通过加大对新技术的投入和应用以提高运营效率和服务质量。
建设银行年报披露,该行加强“三大中台”基础架构建设,并启动“方舟计划”,推动金融大模型的建设和实际应用,建立常态化的数字化经营管理模式。
工商银行在2023年度建立了行业内首个全面自主研发且具有千亿参数级别的AI大模型技术体系,并在多元金融业务场景中实现了创新性应用。
商业银行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实现了智能客服、智能推荐等功能,但同时由于银行对安全、风险方面的严格要求,如果是生成式大模型应用产生的偏差而带来客户真金白银的损失,这样的后果也是不可估量的,因此目前来看还有不少地方需要完善。
另一方面,银行也在注重科技与业务的融合,通过科技手段推动业务创新和转型。
例如农行“科技e贷”针对的技型企业设立的全新贷款评价体系,通过大数据就能实现自动精准授信,还建立完善‘基、股、债、投、贷、租’协同作业模式,帮助企业畅通资金链。
建设银行创新推出了“善科贷”、升级了“善新贷”,聚焦科技小微企业,创新多元化增信方式,把知识产权、人才称号等“无形资产”,从一纸证书变成银行的授信额度。
天津银行基于“智慧商户通”大数据的整合分析能力,推出“智慧经营通・用呗”纯信用贷款,通过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打造独立自主的风控体系,实现了对客户的精准画像和风险的有效识别,为小微融资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