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在去年底为其新车XIAOMI SU7开了一场体面且盛大的发布会,整车采用流畅曲线车身设计,车身尺寸为4997mm/1963mm/1440mm,轴距3000mm,搭载小米超级电机V6s及碳化硅高压系统,采用小米智能底盘,内置智能耦合制动系统、Xiaomi Pilot智能驾驶系统,以及基于Xiaomi HyperOS的智能座舱系统。
笔者看了下发布会,堆料十足确实体面,但体面之下还有很多故事等待雷总诉说,最起码的一点就是售价并未公布。与问界M9大胆激进的定价策略不同,小米的谨慎近乎于犹豫,现在已经是2月末了,SU7售价跟今年的春天似的,迟到了。
油电车双双降价,受伤的是小米
事实告诉我们,犹豫往往会败北。开工第一天,依然没等到SU7售价,却等来了更为劲爆的消息。19日,比亚迪推出秦PLUS荣耀版将最低价格拉到了7.98万元这一历史新低,且喊出“电比油低”的口号。五菱、哪吒、吉利、长安等车企也在随后跟进降价,降价目标不约而同定在了10万以下档位。这批新能源车企的意图明显,打垮10万以下合资燃油车。你可能会说小米新车定价肯定不会在这个区间,确实如此,但如此低的价格势必会带走一批潜在消费者。更为严峻的是,20~25万元档的小鹏大规模降价,吉利也在15~20万元档死磕“价值”,比亚迪下一步也瞄准了10-20万元纯电市场,这让小米汽车的最终定价是进退两难。20万以下怕赚钱难,25万以上怕销量差,这波定价对于小米来说是既决胜负,又定生死。
中国新能源车企,一半冰山一半火焰
与上文这些造车大佬的高歌猛进不同,有些造车新势力已经都“揭不开锅”。2月18日,高合汽车爆出将停工停产6个月的消息。作为高价电动汽车的代表,从建立之初,高合汽车就一直坚持走高端化路线,其首款车型高合HiPhi X的起步价为68万元,最高售价达80万元。尽管此后高合汽车陆续推出价格相对较低的产品,但总体定位依旧高端。高成本投入下的收益却不成正比,最终导致高合汽车的资金明显紧张,公司经营开始进入恶性循环。
无独有偶,2023年底威马汽车被曝处于破产边缘,在短暂辟谣之后也被证实。不同的是,威马汽车在创立之初手握一手好牌,既有巨额的融资,又有很多造车新势力都羡慕不来的生产资质,只能说是一步走错全盘皆输。可以预见,2024年中国新能源车企在“一超多强”的持续局面下,一些本身并不突出的车企及相关企业的经营状况不容乐观。
国产电车敢于打“价格战”的原因分析
我们知道,不论是插混还是纯电车,新能源车的成本是要比传统燃油车要高出一截的,那么我们这些国产电车降价的底气到底是什么。首先,混动系统、纯电架构都是全新的,分摊的研发成本相比燃油车要高一些,去年国产电车产量爬坡之后,会分摊生产的固定成本,所以平均到每台车上的固定成本就会降低。更为重要的是,之前国产电池成本一直居高不下。而作为国内最大的两家电池生产厂商,宁德时代和弗迪电池,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就开始梳理产线资源,力求降本增效。一台10万出头的电车,电芯成本较去年年中成本下降已超1万元,到今年年底甚至还有下降空间。
另外,像比亚迪这样的车企有着全产业链的优势。网上一直流传一句话,“比亚迪除了轮胎和玻璃,其它的都能造。”虽然可能有些夸张,但其全产业链制造的能力却是事实。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新能源行业正浩浩荡荡奔赴下一场竞赛。谁能引领下一个风潮我们也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