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企的老总们,常给人一种前呼后拥,高高在上的印象。毕竟,汽车作为高端制造业,产业链丰富,运营也非常精密复杂。企业的高管们,特别是一把手,管理研发、供应链、生产、营销、服务等各个环节。上万人的企业运转起来,难免是日理万机。
特别是在当前各种卷的背景下,很多车企老总,不仅要抓经营促生产,还要去融资,为生存而奋斗,压力非常之大。很多人一年之中除了大年初一,可能都没有更多的休息时间。用命在拼,是当今汽车人的真实写照。
但是,作为决策者,如何面向用户,倾听用户真实的声音,也越来越成为工作中重要的一部分。传统上,车企一般靠营销、售后等部门进行信息搜集整理。比如请咨询公司分析用户画像,研究品牌定位的研究,或是邀请用户座谈,或对投诉进行整理分和析,再逐级汇报。但最终的结论,也往往是围绕着老板的喜好去讲,以至于最真实有效的信息,容易被隔绝。那么,由此生产出的产品,自然也不能完全让用户满意。
不过,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以及汽车走向智能化,给了车企更多了解和接触用户的机会。比如,2009年就已上线的微博,曾经做过大量的推广,邀请车企领导开个人认证微博,为企业和个人提供了很好的融入用户的机会。不过在当时,真正实践的并不多,即使是开通微博,也是蜻蜓点水。这当中,最具代表性的要数时任长安汽车总裁的朱华荣。朱华荣经常在微博上回复用户的各种问题,甚至有些客诉之类的问题,在正常渠道无法快速解决的时候,直接给朱总发私信反倒能够获得更高的优先级。若不是碍于国企领导身份,朱华荣完全可以称之为第一代“汽车网红”。如今,包括微博、小红书等社交平台,已经成为车企收集用户信息的重要渠道。
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微博
对于大多数车企领导而言,碍于国企的身份,可能更希望谨言慎行,稳妥一些。而一些合资企业的领导,往往涉及中外双方的掣肘,也不太好畅所欲言。但这方面也有例外,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上汽大众的俞经民,他以“胖头俞”的IP,发布了很多短视频,以一种诙谐幽默的形象呈现在用户面前。这样一方面,对冲了上汽大众的一些传统做派,另一方面,也打造出一种亲民、积极的人设。
上汽大众俞经民在视频中多次亮相
除了收集用户反馈,打造独特人设之外,如今,来自“新势力”的企业家们,掌控舆论场可谓驾轻就熟。他们有的出身于互联网公司,带有鲜明的互联网基因,善于面对用户;有的是出于企业的性质,主动被动的希望通过网络交流,彰显自己的与众不同。
比如蔚来的创始人李斌就是典型。出身北大的“斌哥”,造车带有一种先天的责任感,一直喜欢倾听用户声音,也希望给用户带来不一样的感受。据说他经常在半夜回复用户的问题。而且李斌为蔚来社区的成长,起到了率先垂范的带动作用。蔚来带来的“用户运营”理念,充分发挥用户的积极性,并且带给用户相应的回馈,引发了很多企业去学习效仿。但是,企业家与用户的良性互动,首先要基于企业的健康发展,否则一旦出现问题,这些企业家往往首当其冲,成了最受伤的一个。23年年中,因为新车上市,引发老车主对权益的不满,李斌在和用户的交流中,不得不保持了强硬的底线。新的企业难免出现运营的问题,特别是造车新势力可称九死一生,所以不少出问题的企业创始人,也成为了用户集中火力批评的对象。即便如此,大部分创新企业的负责人,仍然努力在一线和用户沟通,这也是一种自我考验。
蔚来创始人、董事长、CEO李斌
另外两位最值得一提的代表人物,当然是李想和余承东,但他们的代表性,又体现在争议性。其中,李想的言论不乏偏激的成分;而余承东则被称为“大嘴”,是因为他对产品的表达常常以夸张为特色,像“遥遥领先”这种网络梗。而且他们甚至和同行互怼,其影响经常破圈。比如几个月前余承东和何小鹏就AEB问题在网上的对立。
其实,如果以较长时间线来评判效果,还是得大于失的。毕竟,无论是问界还是理想,都算是“网红品牌”,话题热度和销量画上了等号。“500万以内最好的SUV”,被无数人喷,但理想“冰箱、彩电、大沙发”的朴实认知深入人心。AEB争论的副产品,则是业界集体对智能驾驶安全性的重视。
因此,他们带来的争议,即便是树了敌,即便不乏反对之声,反而赢得了更多人的支持,特别是对比相对严肃甚至死板的企业老总,他们的形象更显鲜活,带动了产品贴近用户的联想。谁说他们的言论完全是随意、失控的,包括李想、余承东,以及新近加入汽车战团的雷军,都是营销高手,深谙传播之道。他们给“师傅”们上了一课。
很多企业发现,自己的品牌虽然在形象上,仍然在舞台中央,但话筒早已交给这些“网红企业家”。舆论场任由他们发声的同时,自己越来越处在被动的位置。因此,很多企业的负责人开始学习在网上表达的方法,但仍然是犹抱琵琶半遮面,有的只在私域流量中发表观点,这样多少还有个用户的门槛;有的是用“小号”潜水,亲身体验社交传播的玩法。
不管怎么说,这都是一种进步。既然话筒掌握在别人手里,单纯的抱怨是没有用的,必须去思考自己如何成为麦霸,或者别人为什么成为麦霸。但是,凡事都有两面性,如果成为“网红”,就要对网络舆论的反噬有充分的思想准备。
网络世界缤纷复杂,不同的用户需求不一样,诉求也不一样,素质更是不一样。所发来的信息和评价,有正面的,有理性的,也会有颠倒黑白的,甚至是水军故意捣乱的。不要指望一两句话能把沟通清楚的,反而要有水越来越浑的思想准备。
如果企业处在初创阶段,靠事件、话筒吸引关注当然没问题。但很多企业的品牌有丰厚的历史和积淀,盲目效仿,则可能成为一种累赘和负担。这就是说,“抢话筒”还是“比嗓门”,是完全不同的问题。最典型的就是,小米汽车亮相时,雷军近三小时的演讲,在米粉和汽车专业人士中,获得了截然相反的评价。这就是说,你的话筒面向谁,你站在谁的角度去思考,方法大相径庭。
雷军在小米汽车发布会上(苏雨农 摄)
李想、余承东、雷军们手持话筒发出的声音,给用户带来了新的消费观念,给行业带来了新的启发,并非坏事;但他们的认识也存在不足,也有刻意引导的“小心思”。如果“传统派”无言以对,那汽车百余年的一些有益的沉淀,也许会被消费者忽视。只有大家公平的利用信息渠道,“新汽车”才有机会在争议与讨论中进步。这未尝不是一种大范围的共创。
好在,敢于直面用户,已经成为业界共识。剩下的只是方法问题,企业家们千万不要忽视“金话筒”的作用。“新汽车”的未来,需要畅所欲言的定义。
(本文原载于《中国汽车品牌营销发展报告(2023)》蓝皮书)